
《嬗变》
书评团队:长兴三通大药房
书评内容:
剧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杀戮接二连三,血腥不断升级,幕后的凶徒,疯狂扭曲的模仿犯,残暴狠绝却又能游离法外的恶势力,纠缠在一起,案情就像一个肆无忌惮横冲直撞越滚越大的黑球,心就像是被碾在了球上,忽高忽低,透不过气。直到最后理性回归的呼延云把推理推向高潮,将迷雾中的真相抽丝剥茧,将鲜血淋漓的现实铺陈于眼前。“我没有心”——女受害人的这句话像一根钢针插入骨髓般另那幕后凶手疼痛不已,他决定“抉心而食”, 血一点一点变冷,他听到自己嬗变的声音,这就注定了一个悲伤的结局。于是心跟着痛了,因为结局作者无疑是把一个美好而精致的东西打碎给你看,又好似用探照灯把隐藏在阳光下最黑暗的角落里的污秽暴露在眼前,用严谨而缜密的推理让所有罪恶都被解读。
我总是觉得在那些藏在令人发指的罪恶背后的变态扭曲的冰冷灵魂,在被命运践踏成劣质品之前也多半经历了过多难以承受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很大一部分影响来自于破碎的原生家庭或是童年遭遇的不幸。他们也曾呼喊求救过,就像阴冷黑暗的牢笼中的困兽,四处碰壁。最终当谩骂羞辱歧视令那灵魂无处宣泄濒临崩溃的时候,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于是他们在犯罪的那一刻得到了释放,甚至在被害者哭泣、流血、惨叫中爱上了这种主宰他人痛苦和命运的幻觉,也终将自己的命运引向一条不归路。正如人们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可恨之人也总有可悯之处,如果每一个生命都被呵护是不是罪恶会少一点呢,可事事不会尽如人意的,往往善恶一念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但所有罪恶终将终结于真相。
专家点评:《嬗变》是作者处于人生低潮期的作品,对工作、生活乃至社会都有诸多愤懑,言为心声,也因此奠定了本书偏阴暗的基调。对于这类犯罪推理的小说,甚至很多美剧,不同观者诉求不同,书评人读这本小说的初衷是什么,书评中写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很好。 看过网上有人这么写这本书的评价“作者笔下,没有正能量,警察不像警察,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爱人彼此仇杀,友情毫无力量,世界像是那首恐怖的歌曲《黑色星期日》,不似人间。” 书中人性的黑暗面写的较多,但对于人性的真正理解,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更喜欢“真实的人性有无限可能”。

《罗丹论》
书评团队:我读 读书俱乐部
书评内容:
借助里尔克的描述、梁宗岱的翻译,罗丹的世界被呈现出来。其实,毋宁说借助理解罗丹,我们更深地理解里尔克是怎样观察思考,甚至能考虑到梁宗岱润在字、词,在语气、顺序中谋篇布局的心思。
伟大的灵魂并没有摆脱人这具肉体不可卸载的缺陷,但仍旧是伟大的,他绵延不绝的作品将芸芸众生网罗其中,又超越他们直至上帝的所在。
人类的群星相互辉映,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
专家点评:“伟大的灵魂并没有摆脱人这具肉体不可卸载的缺陷,但仍旧是伟大的,他绵延不绝的作品将芸芸众生网罗其中,又超越他们直至上帝的所在。”能有这种感受已足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诗集
书评团队:清风踏水
书评内容:
在海子身上,我感受到了排山倒海般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矫揉造作,博取他人怜惜;不是高不可攀、身居高位无人知;不是精神空虚、寂寞难耐。他的孤独是深深融进血液、浸入灵魂的。他有的是荒原的苍凉,有的是倔强的脆弱,有的是桀骜不驯的灵魂。在《昌平的孤独》中,他曾直面描述过他的孤独:孤独不可言说。诗中的每个意象都充斥着孤独的意味,然而孤独被赋予了童话般的色彩,有了泉水欢快的流动,有了火苗艳丽的颜色,有了鹿王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海子将孤独与人分割开来,孤独在这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的存在不依赖于外界的任何东西,它只是自然中普普通通存在的一个事物而已。“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人生的孤独就像是鱼筐不断漏着水,水不断填着鱼筐————说不清、道不明,孤独与孤独交织缠绕,一种孤独里蕴含着另一种孤独,只能从“鱼筐”的缝隙里窥见孤独的真谛,有时不得不感慨:孤独不可言说。
专家点评:很棒的书评,“人生的孤独就像是鱼筐不断漏着水,水不断填着鱼筐————说不清、道不明,孤独与孤独交织缠绕,一种孤独里蕴含着另一种孤独,只能从‘鱼筐’的缝隙里窥见孤独的真谛,有时不得不感慨:孤独不可言说。”希望书评人能够超越世俗的孤独,成长的路,就是“孤独”的路。

《蘑菇圈》
书评团队:稻读公社领读者
书评内容:
《蘑菇圈》书评
偏爱阿来的《蘑菇圈》,篇幅不长,容量和份量不可小觑。小说写的是藏地,在相同社会背景下不会有理解上的障碍。藏族少女斯炯精心守护自己发现的蘑菇圈,却不据为已有,在饥饿时期养活了濒临饿死的村民。
故事简单,复杂的是世风和人心。人性就像蘑菇,稀而珍贵,通常人或多或少都有,但要想在道德瓦解的社会环境里守住,殊为不易。
斯炯去外地学习,回来有了一个儿子,没人去打听他的父亲是谁,也没有因此歧视这对母子,同样说明藏地民众独特内心——以纯粹应对世事无常。这里,作家执著于对人的观照,剥离外部所有附加的,呈现最核心的部分,诗意,空灵。任何苦难面前,有温暖的人性在,就是活下去的理由,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专家点评:“一个人可以自己软弱,看错人,做错事,这没什么,神佛会饶恕,因为犯错的人自己咽下了苦果。可是一个人要是笑话人,轻贱人,那是真正的罪过。”希望书评人能够坚信“真善美”,温暖的走下去。

《生命教育》
书评团队:宁波市镇海区“研之乐”
书评内容:
《生命教育》书评
很荣幸读到《生命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用自身实践写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金色的河流一样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丽。
所以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我也期待着,通过对生命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活泼,自己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让我的教育变得更富魅力,让学生变得更具活力。
专家点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我们不是让学生按照一定模式成长,而是让他知道未来无限可能,未来有深度、宽度、厚度,既需要自己努力,还需要好的老师和父母点燃他的世界。坚持下去!

《教学勇气》
书评团队:宁波市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 (宁波市镇海区)
书评内容:
《教学勇气》是一种唤醒,对那些任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导不同年龄学生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温和而直接的触动。通过反复的阅读,也感悟到为什么这本书能在中国教育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能把许许多多的一线教师引进了一个探索教育心灵旅程的奇妙世界。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读者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点子、窍门和技能等,帮助教师显露其本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幼儿教师是继家长之后的又一领路人,希望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能以“爱”为出发点,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耀眼的天使。
专家点评: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偶尔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教育从“爱”和“心”出发,一本好书滋润一个好读者,激励一个好老师。

《浮生六记》
书评团队:青苔读书会
书评内容:
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可能绝大多数围绕手机展开, 如网络聊天, 刷微信朋友圈, 玩王者荣耀, 淘宝购物, 看网络电视剧之类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离开手机该如何打发时间,而古代人没有手机该如何消磨时间呢?《浮生六记》 这书中就很好的告诉了我们这点, 没手机他们依然可以把日子过的很丰富呢。
作者沈复和他的芸娘从小便相识,长大后更是情投意合,虽然后来家中遭遇了一些变故,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很多姿多彩的。
第一记闺房乐记里有描写到们两人在家时的兴趣爱好,聊聊古人的文章,没人时牵个小手,刻个夫妻书信往来的阴阳图章,作诗聊句,探讨香料,逛逛沧浪亭,听戏班唱戏祝寿,拜祭扫墓,游览戈园,制作鲜酱(麻油和上少许白糖与芥卤腌制的腐乳和虾卤腌制的冬瓜均匀搅拌而成),装订破书残画,焚香祭拜月下老人的神像,钓鱼,爬山欣赏晚霞夕照,随意赋诗,赏菊,插花,逛庙会,万年桥下乘凉赏月吃瓜解暑,观太湖,玩射覆喝过酒,象牙筷敲小碟唱歌,游虎丘山等。
第二记闲情记趣里有描写到作者小时候喜欢直视太阳,观察微小东西的纹理构造,把自然界中的蚊子想象成仙鹤在青云中飞翔,把蚂蚁想象成野兽等等神游其中,乐趣无穷。长大后作者喜欢种花草,选择盆碗盘洗,插花,修剪盆景,布置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堆叠假山,栽花种草,焚香默坐,制作昆虫标本,制作花屏,刺绣,喝酒行令,烧菜,写草篆,刻图章,以考吟诗作对为名聚会,画肖像,观苏州南北园的油菜花,做食盒,做园盘,白纸糊墙,做竹屏,泡荷花茶等。
第四记浪游记快里记录了作者三十多年来在不同地方充任幕僚,游山玩水,品味各种名胜的种种感受。
第五记中山记历里作者记录下了跟随使团出发去疏球国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山水的秀丽美好,物产的瑰丽神奇,当地官府的典章制度,淑女君子的美好风度品节等。
第六记养生记逍里作者如何自我修养身心,做到保持安宁的心灵,喜怒哀乐不滞留心间。推荐大家多看看《养生主》和《逍遥游》里面有各种保养身心的秘诀。
看到后面其实可以了解到第三记坎坷记愁里作者生活中的苦和芸娘的郁郁寡欢而死都是因为两人太用情造成的,他也告诫后人人生要豁达开朗,不要太痴情相思,不然很容易会作茧自缚。
看完此书居然还蛮有共鸣,除了手机以后,其实好玩的东西有很多。如果我们去好好专研,也定能跟沈复和芸娘一样发现其中的各种妙趣。
专家点评:很棒的书评,很用心;手机影响了太多人,除去工作需要,我们可以放下手中的手机,让四肢勤,可以阅读,可以走走,生活是力量的最大源泉。

《内向者优势》
书评团队:深陷月亮队
书评内容:
书里认为内向者是享受独处时光;只关心深交的朋友;即使在社交活动里表现出众,回家后也会精疲力竭。
真正区别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是根据他们内心获取能量的来源判定的,而不是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
以上说的这些,我百分之百吻合。
我根本无法通过社交来吸取活力,只会被社交榨干了精力,消耗掉了能量。
所以很多时候,我不想讲话,我不想社交,我只想自己待着。不管我看不看书,睡不睡觉,浪费不浪费时间。只要我一个人待着,我内心就能获取能量。
在空闲的时候,我要活泼的去游息。
专家点评: 好书让你思考自己,书评人从书中的描述,自考自己的现状,希望不被外界所困,做真实的自己,无论内向还是外向,最重要的是向上。

《爱的艺术》
书评团队:镇海西门幼儿园
书评内容:
看爱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是朋友之间的爱?亲人之间的爱?长辈对小辈的爱?还是其他各种各样的爱呢?爱的定义从古至今就很广泛,作为一种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今天我想说说老师对学生的爱,我之前写过一篇名为《爱不只是说出来》的读后感,是阅读了《让学生看见你的爱》后的所感所想,在文中,我也提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是至关重要的,爱能包容世间万物,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都不一样,身为教师,如何让学生看见你的爱,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我相信每个老师都充满着爱,可随着参加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竟然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似乎对孩子们的爱也不如从前那么充满活力。我心里特别惶恐,我在心中进行设想,假如我真的另谋出路,我能下定决心离开幼儿园吗?答案是不能,我心中舍不下这些孩子们,舍不得幼儿园的一切。
孩子们是这个世上最可爱的生物了,他们单纯、善良,你用真心去爱孩子,他们也会用爱回报这个社会,你对他们一个小小的充满爱意的举动,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老师的话简直就是圣旨,他们愿意亲近老师,愿意去爱老师,老师也愿意爱着他们,摒弃一切杂念,只因为是他们。
专家点评:非常棒的书评,让孩子看见老师的爱,希望能够切实有效的让孩子看到老师和父母的爱,有爱的世界,孩子才完整,才更容易成材。

《拿破仑不是矮子》
书评团队:我读 读书俱乐部
书评内容:
这是一本历史书,由英国作家、工程师安德里亚·巴勒姆额所著,它对我所了解到的历史进行了一番谬误的解除。
例如维京人的头盔,在许多的影视、漫画作品中的维京人通常会以戴着一个牛角头盔的形象出现。但事实上,维京人的头盔并不长这样,会出现这种误会是因为人们对角盔所在的时代有错误的判断,部分是因为早期的研究学者无法准确判断文物所在的时代,部分则因为对武士的描绘比较粗糙,人们误以为栖于武士头盔上的渡鸦展开的翅膀是头盔的角。但是作者也在最后提到,在维京以前的北欧,角盔确实存在,但是于维京人而言,这种两千多年前的头盔实在是有些不时髦了。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曾经被我误解的历史真相,如金字塔并非全由奴隶建造、角斗士也并不是只有男性,这些错误虽然无伤大雅,但也正如作者说的:“真相应该多于谎言”。我们还是要了解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被错误蒙蔽。
专家点评: 很棒的书籍, “真相应该多于谎言”,前进很大的动力就是寻求真相,批判的看到已经存在的,特别是在这个浮躁而又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代。

《鲍鹏山思想史·风流去》
书评团队:稻读公社领读者
书评内容:
读书阅世30年,写作历时十余年。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用精彩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大时代下他们的际遇与命运,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
作者每处下笔,亦持“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之心,60万字浩浩汤汤,字里行间均有来源、出处,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文飞扬,字如刀,深切历史,深切人性,充满诗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
专家点评:该文章作者笔下生花,行文流畅,遣词造句间颇见写作功底。文章为两段式,第一段是对《鲍鹏山思想史·风流去》一书的简要概括,第二段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对书作者的写作进行评价。“文飞扬,字如刀”、“深切历史,深切人性”等概括精准而巧妙,可读性强。

《昆虫记》
书评团队:稻读公社领读者
书评内容:
生命之美,不在别处。
看《昆虫记》,其实在看法布尔俯身沉潜的姿态。虽然这是法国一百多年前的事,书中写到的昆虫大多在中国也有,可是除了小时候捉过玩过,想必不会知道更多。
昆虫是自然界的共生成员。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以文学笔墨描写了它们跟人类社会并无二致的捕猎、相爱、诈死、被杀、生儿育女。即便朝生夕死,照样充满生命的欢欣,这足以令人动容。
中国古人伴虫而眠与大自然相向而行,也一样把人与昆虫看作不能断开的和谐整体。没有昆虫的世界,无法想象,也许我们会如同置身在一个荒凉的星球上,孤独又尴尬。
《昆虫记》超乎自然科学之外,写的是人文情怀。它让你领略一份失落之美,唤醒内心之仁。
专家点评:该文章作者文笔优美,见解深刻。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经久不衰。从“探索自然、利用自然到保护自然”,人类的认知与觉悟步步晋升,却有多少人总以“主人”自居。殊不知植物属于自然,昆虫属于自然,而人,又何尝不属于自然。法布尔的《昆虫记》从昆虫本身的世界出发,“以文学笔墨描写了它们跟人类社会并无二致的捕猎、相爱、诈死、被杀、生儿育女。即便朝生夕死,照样充满生命的欢欣”,因此,人类啊,请放低你的姿态吧,尊重每一朵野花,每一件事物,每一个微小的生命。

《平凡的世界》
书评团队:稻读公社领读者
书评内容:
路遥属于他的世界。
一个作家将自已的性命搭在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制上,是一种让国内同仁不忍直视的悲怆。所以才有眼下纯文学寥落、网络码字圈钱的大行其道。时代的巨浪卷过,回头再来看路遥,可能会是一具化石。
尽管有人对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屑,但因为他戳中了命运痛点,依然会使千千万万年轻人感同身受。双水村是命运泥沼,既是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的,也是路遥的。当农村改革的春风吹醒这块双水村贫瘠的黄土地,结局与人们的善良愿望相反,美好爱情随风而逝,秀莲患肺癌最后也离少安而去。这种貌似不近情理的人物命运安排,其实源于路遥对人的命运十分清醒的认识。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生命与书的合二为一,个人与国家的同频共振。从它开始,中国文学的主题里有了见筋见骨的奋斗。
专家点评:该文章作者立笔于《平凡的世界》一作,立眼却在整个中国文学史。文章一开头是对路遥作书的评价,“一个作家将自已的性命搭在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制上,是一种让国内同仁不忍直视的悲怆”。“悲怆”二字似贬实褒,是作者对路遥潜心写作的欣赏与崇敬。第二段从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现实主义方面对《平凡的世界》进行阐述,并指出运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好处,即:“会使千千万万年轻人感同身受”,概括起来就是真实感。路遥所描绘的双水村正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真实缩影,村里的小人物也带着时代本身的固有特色。最后一段是将《平凡的世界》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纵轴上进行评价,“从它开始,中国文学的主题里有了见筋见骨的奋斗。”该概括短促有力,但若能举出实际的例子,说服力会更强。总体来说,这篇书评不仅能从字词上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从结构上看出作者的思路清晰,更能看出作者本人深刻的思考和眼光的纵横。是一篇“见文如见其人”的优秀书评。

《儿童立场》
书评团队:宁波市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
书评内容:
在阅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时候,我忍不住问自己两个问题:作为教师,我是否成为了自己当年崇拜的偶像老师?作为家长,我是否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亲人?
陈老师的书语言优美朴实,充满了小故事,相信陈老师在工作生活中一定是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小孩子”;而且能细致地记录下来,成为发现儿童的重要证据,他必定是个有毅力的人;每一件小事情,他都能发现熠熠生辉的童年智慧,是个爱动脑筋有爱心的人。成老师在书中说:教师是故事的创造者,有故事是教师的最大优势,讲故事,会引导我们走向叙事研究,去追寻教育智慧。作为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处处留心,常常纠结,时时把这些故事记下来,每一个老师都会变成不老的顽童,不断地回到童年。
专家点评:一部好书就是一个人生。难得的是在阅读时将这个别人的人生与自己的进行对比思考。该文章作者正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一开头便提出:“在阅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时候,我忍不住问自己的两个问题”,这是非常值得欣赏的,因为只有反思,才是最大的进步。

《儿童立场》
书评团队:宁波市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
书评内容:
放下身段,当个孩子王。了解孩子,体验孩子……如果说儿童是一团摸不着边界的云朵,雷霆的闪电不能将其打破,不如化为一朵云,融入那朵云。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徐老师,我跟你说个秘密……”小熊同学总喜欢在下课时,勾着我的小手指说悄悄话。
——“我想当个消防员,可我的爸爸妈妈不想让我去,他们觉得太危险了……可我就是要当消防员”小俞同学向我分享着他的志向。
——“徐老师,你说为什么不把男生分成一个班,女生分成另一个班呢,我一点也不想个那些男生玩”小方同学再次化身十万个为什么,把一个个古怪的问题抛向我。
儿童是美的,儿童立场便是美的,教育便是美的。我要做个孩子王,走进孩子,走进美,了解孩子,了解美。
专家点评:该文章立意新颖,比喻奇巧,“如果说儿童是一团摸不着边界的云朵,雷霆的闪电不能将其打破,不如化为一朵云,融入那朵云。”这句优美的比喻不仅给文章增添了文笔亮色,比喻的贴切性更是加深了文章的内涵思想。作者以孩子王自居,看待问题也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这样小心、耐心地去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不得不让人伸起大拇指。

《儿童立场》
书评团队:宁波市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 (宁波市镇海区)
书评内容:
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儿童是人类史诗的草稿。”因此,我对自己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儿童修改草稿,帮他们写成大文章。读完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一书之后,对我实现这一目标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我进一步认识到,要时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着他们、进而引领他们。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成老师主张的儿童立场,并不是说就不允许严格,更不是放纵,最重要的是喜欢背后的一种情怀——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
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每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每个孩子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渴望,教育就是对孩子生命成长的自觉的唤醒。让我们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读懂儿童。蹲下来,你一定会感受到儿童的精彩!
专家点评:该文章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儿童是人类史诗的草稿”总领全文,引出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帮助儿童修改草稿,”继而阐述作者阅读之后的体会:“要时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教育就是对孩子生命成长的自觉的唤醒”等等,极具深刻的教学内涵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村庄》
书评团队:稻读公社领读者
书评内容:
散文居然能这么写!您肯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谁身处其中,对照这本书,大体可以测出真实的隔膜程度。或许,城镇化浪潮中像书中黄沙梁这一类正在消失的原生村庄,更容易说明何为乡愁?
中国乡村既没有陶渊明、王维们描绘的那样浪漫,也不是现实农村这般毫无内涵。作家所做的是一种从未见诸于文字的文化打捞。这种文化就是您看到的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并与之形成长期和谐有序的整体。
作家的明眸慧心与生俱来,在他笔下,村里坡地所有的牲畜,动物、树木、甚至虫子皆有灵性,并赋予高度的人格化。借助童真般的触觉感知,一种灵动的美,更贴合事物的本质。故土的确需要回望,因为那是我们的来处和归处。
专家点评:乡村生活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或风景优美,或安逸闲适,既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有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可现实是,陶渊明因没钱维持生计多次请求做官,苏轼“黄州惠州儋州”的四处漂泊,辛弃疾一身抱负却不得重用。是的,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总有些许出入。而《一个人的村庄》正是在乡村文学浪漫与现实艰苦中寻找一个平衡,带读者找回真正的乡村。该篇书评准确的概括了这一大特点,发表了作者对乡村的看法及评价,末句“故土的确需要回望,因为那是我们的来处和归处”为点睛之笔,引发读者深思。

《如果我当教师》
书评团队:宁波市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
书评内容:
当我成为一名教师之后,常常会有人能问我:你为什么要当教师?是啊,我为什么要当教师呢?我曾经想过用听起来特别伟大的答案,例如教师可以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之类的。但当我回答别人的时候,我总是会把我内心最纯粹的那个答案说出来。我为什么当教师?因为喜欢,仅此而已。
当我阅读了这本《如果我当教师》之后,领略了民国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他对教师的点滴想法,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当教师”的纯粹信念。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道:“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个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我想,叶老这么简单的解释,其实便是教育的真谛,更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要有的纯粹的教育理想。
我希望,我能做一个纯粹的教师,对教育事业因为最初纯粹喜欢而加入;随着教育经验地不断增长,我也能形成自己纯粹的教育做法;当然,我永远会对教育赋予纯粹的理想。做一个纯粹的教师,用更加简单的方式做教育,让我们的教育干净、明朗。
专家点评: 该文章字字朴实无华,却入情入理,朴素的语言风格更是加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为什么当教师?”“因为喜欢,仅此而已”,是的,有时人生并不那么复杂,喜欢什么,就去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小王子》
书评团队:温州业务拓展团队
书评内容:
《小王子》 用儿童的视角去审视大人的想法和行为,而他们的视角单纯又美好。 1.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2.我们往往被固有的观念和想法禁锢住了。不管是看待儿童画的画,还是对待他人。 3.不能强人所难。权威首先要建立在理性上,我的命令是合情合理的,我才有权要人家服从。 4.审判自己,比审判别人难得多。5.“正是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才使你的花儿变得那么重要。” 6.“使沙漠美丽,”小王子说,“是因在某个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无论是房子、星星或沙漠,使它们美丽的东西是看不见的。 7.你倘若爱上一朵生长在星星上的花,那么,在夜间,你看看天空就会感到愉快。所有的星星都像盛开的鲜花。
专家点评:该文章罗列了《小王子》一书中的7句锦句。读书时遇到好的句子就应该积累下来,做做笔记,那么何为“好的句子”呢?我想有以下几点:一是名人名言,二是优美的华丽的句子,比如诗歌里颇有意境的美句,三是能够引起读者思考的句子,四是自己曾经想到过,作者却比自己表达的更好的句子,五是深有同感的句子,六是以后写作文能用到的句子。这篇文章正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但作为一篇书评来说,确实有点美中不足了。

《刀锋》
书评团队:宁波市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
书评内容:
你思考过你的生活吗?
一个人
象黑暗中行走的一束光,孤独而执着;
象乡间的清风,自由而逍遥;
象雪夜里的小屋的炉火,温暖而平凡。
这个人叫——拉里
他来自毛姆的《刀锋》
如果他是光,我便是追光者。
世俗并不可怕,红尘自有红尘之美。难得是有少数的人默默地思索人生,然后走上了一条幽逸的小路,像夜空的一弯新月,映衬着世俗世界的静谧、有序、和白日的繁华。因为“他不会让任何人把自己当作学习的榜样,但是也可能他想让几个象飞蛾飞向烛光那样聚拢在他周围的彷徨的灵魂,及时来共享他自己闪耀着的思想。”
想一想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善,什么是人生存在的意义,就仿佛在清晨推开了思想的一扇小窗,人的灵被微泠的晨风唤醒,虽然只有很短的光景。
没多少人愿意放弃红尘的喧哗和成功,没关系,有片刻的思考就好了,去向往一下那种还带着人间温情的善和爱,自由与逍遥。
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当初看书的心境,回望来时路,抚书细想:做一个平凡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挺好。
专家点评: 该文章有三美。一,形式美。开头用散文诗的形式,将《刀锋》里的主人公毛姆比作孤独而执着的光、自由而逍遥的风、温暖而平凡的炉火,这里几个形容词的运用正是代表了男主人公本身的性格,而对光,风,和炉火的拟人化,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更俏皮、灵动。因此,第二美就是语言美,而文章后面所写的抒情款款的文字也同样能印证这一点。第三,结构美。该文章以“思考生活”为主线贯穿全文,从开头的发问为始,到对红尘俗世的自我思考,再到最后“有片刻的思考就好了”的印证,首尾呼应,自成一体。但是,微冷的晨风不应写作“微泠”,字句上如果能再考究一点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