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乡邮故事
发布日期:2020-01-06 15:27:34 作者:丁国强 来源:
我从事乡邮投递工作已经二十年了,说起“邮政情缘”我觉得很有话想说,廿年来,从邮电局到邮政集团公司、从自行车班加步班到摩托车投递、从邮路上人称的“小丁”到单位同事眼中的老丁,这一路走来风雨艰辛,寒署忍耐,已经习以为常。而令我时时记起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一路上的乡邮情缘。今天,我不想说一年跑几万公里的路程,送多少万份邮件或者绕地球几圈什么的,我只想说说一个普通乡邮与山村村民之间的几件小事。
细细查询为找“人”
疑难邮件是每个乡邮员都经常要碰到的,投送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收件人的生活。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我接到一张来自浙江东阳汇到建德县下包乡方家村的汇款单,收件人名叫王小狗,村里没有叫王小狗的人,该村是个有近千人口的村庄,不过姓王的农户并不多,我问了些村民都说不知道,于是我便用通常的方法,到村会计室查找村民名单,结果还是找不到,会计让我退回便是。看着这款额为300元的汇单,我想也只能退回了,看着看着突然发现附言栏里写着“请帮助查找”的留言;原来,汇款人自己也不很清楚收件人的信息要求我们帮助查找。顿时,我感觉这汇款单的份量一下子重了。于是,第二天我又到该村所有姓王的农户中查找,但还是没有结果。当我站在村口准备想再次退回的时候,来了一位七十多岁拄着拐杖的老人叫王加通我认识,他家我也去过,他儿子也说不知道,但我还是迎上去随便问了一下,你家有没有东阳的亲戚,提起东阳他似乎眼睛一亮说:“有啊!我小时候就是从东阳逃荒到这里来的”当我说起王小狗的名字时,老人咤异的告诉我,他小时候乳名就叫王小狗,只身来到建德后就再也没有和家人联系了,然后又叨叨絮絮的说起了他的历史,让我也有一种找到失散多年亲人的感觉。
后来他常常对人说,国家工作人员真好,做事认真还帮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我想我只是个普通的乡邮,不过与“国家”二字挂靠在一起是这位老伯给我的最高荣誉哦。
天天守候只为“信”
寄信送信是邮递员的本职,有的收信后却让我给他读信、写信。记得十几年前,在一个叫画坞的小山村,有段时间里一个老太太天天都守候在村头的小桥旁,看到我便问有我的信吗?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周许珍,从杭州余杭寄过来的”。我查翻了下说:“没有”。这样,一连半个多月天天如此;终于有一天信来了,她很兴奋,一定要我去她家一趟,看着老人渴望的眼神,我还是跟了过去。在一间简陋的平房前,老太太端来了一条凳子让我坐下,然后硬塞给我一个热乎乎的蕃芋说:“这么多路过来,饿了吧!”我说:“还好”,她又把信给我,让我拆开念给她听,我一看是从一个劳改农场寄来的,从老人的言语和来信中我隐约的了解了她们家的故事:原来,来信是老人的孙子,叫李志超,父母离异后各自去了城里打工,就没有联系了。志超因与人打架致伤对方而获刑的,念完后老人又一定要我帮她写封回信去,意思是让他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来,因为她老了,这个家以后还要靠他回来支撑。就这样一直等信、读信、回信我帮她们祖孙俩从里头到外头联系了一年多,直到志超刑满回家。
志超刑满了,我也释放了,呵呵!
处处躲债不欠“报”
催讨报刊款是我们投递员最头疼的事,但也有在催讨中让我感动的事。记得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是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掘起;有的红红火火成了大企业,但也有的因种种原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企业。杭州有对夫妻,因为退休闲余,想用余热再创大业,来到我们这里的小山村,办了一家木才加工厂,他们建起了厂房,买来了生产设备,还在我这里订了一些报刊杂志以了解市场信息,一切准备妥当后就生产经营了,可是生产不到一年,就因为身体、技术等原因而关门歇业,自然,他们也因此而欠下了不少债务,那年年底来厂里催讨债款的人络绎不绝,老板也在外四处躲债。而我也还有470元报刊款为他垫付着,要知道那时的470元钱几乎是我这个临时工一个月的工资,但我看到这对老夫妻成天愁眉不展,也没有追要的太紧。突然有一天,老板娘把我叫住说:“小丁啊,我们要回杭州了,真不好意思,我们的报刊款还是你垫付着,我们知道你挺辛苦的,这点工资也不容易,不过你放心,我是个退休教师从明年起我就好拿退休工资了,请你给我一个地址,我一定给你汇过来的”。我有些怀疑,但还是把地址抄给了他,希望他们不会食言。果然在元旦过后的春节前我就收到了一张汇款单,可是只有50元钱,然后在汇款人附言栏里,我知道他是在退休工资里每月扣50元钱汇来的,我感动了,感动他在艰苦中的守信。在后来的大半年里我终于收到了所有的报刊款,而最后一张还是20元的。我清楚这个汇款单上的汇款人和收款人都不容易,但也都坚守着两个字——诚信。
人人伸手为助“邮”
乡邮路上的投递有时也不是很顺畅的,路窄堵车、山路塌方、以及车辆故障等等,而这些途中的麻烦我们乡邮员往往会得到优先解决,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个“邮”字不能耽搁。记得有一年初夏,由于连日的大雨,我邮路上的一条山路发生了大塌方,使我两天都不能进山,第三天终于晴了,我带着所有被搁下来的邮件来到塌方地点,发现有许多养路工和当地群众,在挖通开道,而路上却有几十辆大车小车摩托车还有自行车在等着通过。这时其中一个在帮助通路的人看到我,便大声说:“送信的,过来,你自己负责把报刊邮件背过去,我们把你的摩托车抬过去,怎样?”我感激的点点头说:“谢谢”。然后艰难的背起两大袋邮件,在这条没有路的道上漫漫过去;再回头看看他们有六、七个修路工人硬是像蚂蚁搬家一样,将我的载重摩托车缓缓的抬了过来,其间走走停停用了近半个小时,才通过了这段塌方的路。在路上看着人们对我通过时羡慕的眼光,让我体会到我们这个“邮”字在大家心中的份量,要不然我是不会有这么大“面子”的,是吧?
好了,故事还有很多,让我言而不尽,我总觉得我们所走的乡邮之路就是一个个这样的小故事串连起来的,虽然有些平常,却带着深深的乡情,让我感动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