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邮文化> 文学

一邮情缘

发布日期:2020-01-06 15:26:37    作者:曹旭红   来源:

阅读量:

      小时候,我生长在农村。母亲是乡村教师,我家就在乡村学校里。离学校十里路是公社所在地,父亲就在公社上班。
       我很喜欢农村,记忆中的童年,学校倚山傍水,山上的麻雀多得会把悬挂于屋檐上的风铃敲响。学校门口有条河,河水清澈透明,河水一直流向下一个村庄,经常随姐姐一起去河边淘米、洗碗,站在桥埠头,看小鱼儿游来游去……到农民种的地里挖番薯、掘萝卜……童趣十足。除了这些美好回忆外,最新鲜的事——跑去公社打电话。
       上世纪七十年代,电话机是稀有的东西,整个公社只有一部电话机,学校里也有一部电话机。而公社里的那部电话机,是一种台式的带摇手柄的黑色机子。年幼的我,当时怎么也想象不出那黑乎乎的东东里会传来声音?!于是,好奇心趋使我经常想去父亲的公社,去打一些漫无目的的电话。第一次,有点胆小,看到没人时,小心冀冀地拎起电话机,听听从几个小孔里传出的“嘟——嘟——”声,就挂了。再过几天,胆子大一点了,就直接拎起电话机将右手边的摇柄摇几下,等待着奇迹出现……有时候突然有个声音从里边传出来:你要接哪里?吓得我“啪”地一下甩开电话“落荒而逃”。有了这次“历险”,我才明白,那时的电话得有人帮助连接对方才能通话,而这个神秘联接空间的人和物,就是街上的“邮电所”。在我们农村,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直通通到底只有一条狭长的小街,街上也有副食品店、面店、饭店、理发店……这些小店,我都随父母进去过,唯有这家“邮电所”,门都没进过。当这个神秘的地方被我知道后,因为找不出理由,让父母带我去那里玩耍,更加充满着好奇,却不敢越池半步,想象着……一直到我八岁离开农村也没进去过。
      后来,随父母工作调动到了城里,看到的电话机越来越多,而且各式各样的都有。不知为什么,我就是喜欢打电话,经常梦见自已身着绿色的制服,双耳戴着受话机端坐于话务桌前,娴熟的双手上下飞舞,不停地把通话插头插于送话器内……
      儿时的憧憬、我的追求,直到我高中毕业,面对去银行还是邮电局工作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我终于梦想成真坐上了话务员的席位,成了一名“113”话务员。
      随着电信技术的飞跃发展,概念中的接线业务,逐渐被程控机房所替代,我们“113”话务员全部被分流到邮政业务部门、移动通信、或者电信其它部门。很多姐妹都分到了邮政,我也是其中之一。从空中电波到实物信件,对于一个十年话务员来说,在业务上又是新的挑战,我被分到了邮政速递部门。
      说来也是一种缘份,凑巧我的具体工作是“11185”客服中心,又一次与电话交流、传递。当时的邮政已呈蓬勃发展的趋势,各种新型的业务种类层出不穷,风生水起。有陆续建立的报刊公司、商函公司、金融业务、电子商务、中邮广告、移动卡部等等,当然作为“11185”邮政客服中心,每天的电话不绝于耳,有揽收的、取件的、订报的、咨询的、投诉的等等,不比“113”话务量少,但工作体现的内涵却总是一个__为民服务。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了。
      在这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邮政在变化,也可以说是巨变!这种变化由内而外,由弱渐强,由点到面,铺张开来。邮政客服中心是一个集邮政业务以一身的对外服务窗口,每天要处理各种各样与用邮相关之事:“我是吉山中路52号李**,上周订的“报刊文摘”没拿到,请查询后回复我。”“好的,查到后通知您。”、“我是国合公司,有国际件请揽收。”“好的,半小时后我们会按排取件。”这看似按部就班、日复一日的接线工作,其实未必简单,是否能够妥当地处理好每一个客服电话直接关系到邮政的形象,温暖着千千万万的百姓。有意思的是,有时候不经意间会成为客户的朋友,也会被他们的理解所感动。
      春节前夕,是用邮的高峰。办公室外站着一位脸显怒气风尘仆仆老板模样的男子,手里拿着一个EMS信封,高声嚷着:“我要投诉,我要投诉!”我正当班,急忙迎上去:“别急别急,喝口水慢慢说。”他理也不理,继续说:“我邮件从武汉寄到湖州为何需要三天,里面寄的是价值20万的银行支票,工人等着发工资那,今天已是腊月28日了,你们这是快件还是慢件呢?!”说完,他气乎乎地扭过头站着。我知道每年临近春节,邮政运能是最严峻的时候,上门来投诉的自然多,凭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盛怒的客户要采取“一聆听、二点头、三陪礼、四解释。”于是我这样做了:“是的,这封快递是慢了点,是我们服务不到位,请谅解。快过春节了,所有的外地员工的邮件需要我们邮政寄递到家,所有的民营快递已休假了,风雪的天气又是如此的恶劣,邮政的运能就出现了紧张,所以耽搁了您的货款。请您原谅。”老板的脸上温和了起来,我抓紧继续道:“如果可以,我们可以帮助您一起去银行取钱,然后陪您一起向员工道歉。”终于,温暖、知微的语言感化了客户,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充分理解。而这位不打不相识的企业老板次年就成为了我们的大客户。因投诉成为客户,因用“邮”成为朋友。
      不仅仅在局内,甚至局外,邮政的那张巨大的信息网络同样奉献于社会,传递着邮政正能量的爱。这种力量也可以从家门口的一个小小报刊亭感受到。
      家门口的报刊亭设立已久,十年没挪过位,也没换过人,一个老阿姨每天端坐在报刊亭里从早上坐到晚上,这条街上的人都会去买她的报纸、杂志看。可最近一段时间,亭里的阿姨不见了,据说是家中有事不做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中年男子,且远远地看过去,似乎看不见亭内的主人,走近一看,方知是个腿脚不便的残障男子,座位下还垫了个高高的垫子。在与他交谈中得知,这位新来的报刊亭主人姓马,原来在一家公司传达室上班,因公司亏损倒闭而下了岗。前一阵子,由邮政局和残联牵头,得到市政府热心扶持的“爱心报亭”开展建设,马师傅毅然投身到报亭经营的队伍中。马师傅虽然人矮脚又有疾,但嘴巴甜且热情,很快小区邻里都跟他熟络了。小区的王老师不仅去买书买报,还去那里记充值电话卡。有一次,匆忙中多给了他一百元钱,在他离开后,马师傅发现多了钱,马上打电话给告知。这一细节的行为感动了王老师,于是,他们俩攀谈起来,并说起单位办图书馆一事,商定由马师傅帮助提供书刊,把这笔业务交给了马师傅做。由此,就拾到了第一桶金。“爱心报亭”的生意自然重又兴旺起来。这样“爱心报亭”在整个市区逐渐多了起来,既方便了读者,又为自已再就业创造了机会。
      人生中的轨迹中,我都与“邮”字息息相关。也许这一生注定与“信”难舍难分。从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女,成长为资深的邮政人,这其中的欢乐、锤炼、艰辛与享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在我个人的成长史里,它将始终伴随着邮政的前行而同行。

编辑: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浙江省总工会官网 版权所有:浙江省总工会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路85号 邮件:acftunews@acftu.org.cn

浙ICP备0702245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4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