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邮政经纬上的乡邮汉子们
发布日期:2020-01-06 15:25:52 作者:陈沫 来源:
浙江邮政,初次与之交集,是读志铭先生的《飘逝的绿云》;就此知道在台州的仙居,曾有一位叫徐汝林的好人。说来凑巧,同样在二十年前,我与省里几位作者一道,采访湖北籍全国劳动模范、郧县邮电局的乡邮员余国印;在他邮路上跟班一个多星期,耳濡目染,也都是许多关于好人的故事。
仙居是神仙住的地方,也叫浙省的“西藏”;香格里拉一样耐看的旖旎风光,经济力道稍逊。郧县则处在湖北的西北边缘,集中连片的“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条件先天不足。对本地人来讲,景致再好也不当饭吃;出外谋生日渐成风,镇子上的邮所成为人们联络乡土的脐带;失语的大地却像女人产后的子宫。山间的寂静安详算是一种养料,滋养这里的乡邮员。听起来有点儿调侃的意思,但置身其中,自嘲是无奈;怅寥的情绪才是主宰。路上行人,身影是熟识的身影,气息是习惯的气息;连谁会由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出现,也像是事先安排好了的。遇见了彼此笑笑,打声招呼侧身相让;遇不见,反倒心上投下一丝疑惑。邮路,便这样在底蕴厚实的落寞乡野扎根,不选择不挑剔,不动声色地渐渐疯长。徐汝林从上头走过,余国印从上头走过;从平凡走向不凡。
起初,余国印的任家邮路并不像他后来的这般辛苦。船班,沿汉水摆渡,往返四十几里便可靠岸收工;信和报刊放在江边代投点,等有人顺路了再入岔过岗往山里带。随前任熟悉情况;跟班五天,满耳朵灌了五天众人的牢骚;一回来就跟领导请求改邮路。“改了当然好,可你吃得消么?”“吃不消咋整?人家是想咱来,才埋怨咱不来呢么。”于是就改:步班,54个直投点添到220处,翻了两番;每个班次行程88公里,也是原先的四倍多。多少年后,支局长老吴唠起这事依旧感慨,说:“谁想这余国印三改任家邮路,改得连杨溪、连郧县,都在全国有了那么大名气!”
刚入行,或许徐汝林一时还弄不明白,绿色的邮包驮在身上,自己这一辈子将会为它贴付些什么?20几个村子2000来户人家,掂量着肩上负的担子,心一横上了邮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二十几个冰寒火暑,停不下来的双脚一直走到他临近暮年。下山不是没机会;就在余国印三改任家邮路那年,仙居推行投递摩托化;小伙子奉调进城学习,留在县上是有希望的;可是宁肯新学的本事派不上用场,一声不吭,依旧悄悄回去跑他的安岭邮路。锦上添花固然好,但徐汝林念念不忘的,仍是灵江源头那终年守望的一份雪中送炭。
谁都不是不理樵薪的金刚罗汉;久在路途,就算没有七十二变,老天爷也饶不掉你九九八十一难。单靠自己一个人扛,早累趴下八百回了。这是余国印的一个例子:暑天,突然恶心腹泻冒虚汗,撑到最后,倒在一所小学校的门口。唤醒了喂几口糖盐水,歇歇气接着要走,同学老师围着不放。两下里协商各退一步:余劳模走可以,但路上得有人陪。这样,从这个学校到下个学校,再由下个学校关照另一程;一站一站地续。天晚了,村支书带了几个劳力,一直将他护送回镇上的邮电所才罢手。多少次秋至春往,不谈什么责任使命吧,为古道热肠的这样一群人做事,你能敷衍么?你好意思说这活计太苦我不干了么?哪怕动一动这样的心思,也会羞得抬不起头来呢。
风来了,风又走了,雨来了,雨也走了;留下斑驳荒径蚯蚓似的在山间逶迤。沿这样的邮路转徙,弄不清浙江仙居跟湖北郧县有什么不同。徐汝林也好余国印也好,两人不光品行特质很像,连身上许多具体的东西也极其相似。比如都是退伍军人,都是七十年代进的“人民邮电”,都是情愿多做事也不愿多讲话,都是除去送信还要义务为乡亲做这做那,都是一封地址含糊的信花几十倍的气力去寻也不轻易退回……。本来默默无闻的两个人,本来默默无闻的乡邮段道;让他们一跑,就跑成了中国邮政响当当的标杆邮路,就跑成了响当当的全国劳动模范!
这年暮春,郧县城关倾城出动,人们聚在刚建好的汉江大桥桥头,迎接北京归来的全国劳模、全国十大杰出职工余国印。既是同乡又是同行的年轻人侯强,在他南化塘的邮路上盘算一件事:将沿途乡亲们各式各样的难处汇拢起来,筹谋对需要援手的艰困人家有个帮衬。从父亲手里接过沉甸甸的邮包,也接过沉甸甸的责任。一开始,小侯几乎要被这沉重压垮;他甚至萌生出不干了的念头。父亲严厉,刻板简单的言语情动人心:乡邮员苦,乡邮员挣得少,可乡邮员也有价值;你说农村老百姓,这娃娃们出门当兵做工跑生意,净剩些老爹老妈在屋里,他们指望谁?是靠你呢!侯强贴身揣了个小本儿,被人叫做“民情日记”;遇着谁家有过不去的坎儿就掏出来记一笔,然后三十五十百儿八十地接济人家。倒是自己几块钱一包的纸烟舍不得吃;老婆娃娃有病看医生,为医药费急得像热锅上乱跑的蚂蚁。
又一个二十年,新一茬乡邮员渐渐成长起来挑大梁;荒乡僻野,新貌也在吐芽儿。原先有路的地方路越变越好,原先没路的地方慢慢开始有路;现在送信送报刊,一些村子已不再只靠“铁脚板”徒步攀爬。而另一面,竞争激烈,邮政面对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服务理念,从“坚守邮路”到“经营邮路”,两个字的替换,体现出一种向上的嬗蜕与升华。形象些说,就是把当年徐汝林余国印们的个人行为经过煅淬,成为今天中国邮政的企业规范。侯强邮路上泥泞颠簸摔打过来的这些年,先后用坏了五辆自行车三部摩托车;他车上不光驮邮件,还驮种子农药化肥,还驮山民们千叮万嘱稍带的家什;是名副其实的“严重超载”。小侯的同龄人,浙江嵊泗枸杞岛的乡邮员孙杞,“咯吱咯吱”一根压得颤啊颤的毛竹扁担,两头搭挂的也是一样的重载。从乡邮员的角度看,不管“坚守”还是“经营”,都是要对身边的乡亲用心思。不把人家当家人,不把人家的事当家事,单凭嘴巴喊,你那邮路弄得好才怪!
孙杞,起先的名字孙奇;音同字不同。把“奇”换成现在的“杞”,据说是为宣示自己扎根海岛坚守不辍的决心。参加工作头几年是县局和嵊泗地方的先进工作者,后来成为市局先进工作者和舟山市劳模,再到浙江省“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省劳动模范、全国邮政服务先进个人。踏浪逐波蹈海传邮,敦厚含蓄沉稳扎实;而他的苦衷,外人了解的却少——当下的乡邮员,大部分比不得他们的前辈。工资低,身份也往往“靠”不住;捧着只“石膏饭碗”,不光小心会碎,还得时刻留神别让它“泡水”。有知识有能力的小孙,完全可以选择不在这颗树上“吊死”;守诺重义痴情的他,咬定邮政根植家乡,坚持在枸杞小岛上成就自己。
2007年,侯强拿湖北邮政给他的奖金建了个“侯强温馨邮路基金”。有感这个实心汉子的质朴,郧县的县长市局的局长带头为他的基金献金。其时,孙杞在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预科培训,随之考入该院邮政通信与管理系;两年,浙江邮政安排他带薪脱产学习。完成学业几经辗转,回故乡做了枸杞邮所的所长。侯强常年帮扶的孤残老幼已有二十几人,还辟了一块“邮政示范田”;推动建起9个“三农”服务站,邮路经营业绩也是全县最好的。恼火的心事还是有,想想父亲当初的训诫,一上邮路一上山,眼界就开了。
所谓梦想,不是梦里的浮光掠影,而是你为它不想睡觉的另一些东西。孙杞喜欢跟人说他团队的团结;这让他很自豪:团结才能聚力,才能“众人划桨开大船”。大家一努力,人保竞赛计划任务超了一倍,邮保竞赛计划任务也超了一倍。业务成绩在舟山名列前茅;全国“百优网点”评比,枸杞也是榜上有名。有业绩,就会有伴着业绩生出的困难纷扰。夜不能寐,孙杞不光想他当年的邮路;那时他还是个“壮劳力”,而今已经做“当家人”了。得空也会想想前辈们,想拽着衣袖引他上路的师傅老黄阿爷……。
岁月老去。看自己的足迹牵连在中国邮政发展的经纬线上;每一步都很精彩,每一步又都没那么精彩。成长的遗憾终究难免,群体的璀璨也依然不熄;使我们共有的人生像火一样热,像血一样暖。也许,只要这样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