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新城 天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摄
年终将至,上海、杭州两座长三角滨水城市,纷纷给市民们送上了大礼。
黄浦江,继45公里岸线全线贯通后,今年景观提升密集展开,滨水空间进一步拓展。
钱塘江,12月15日迎来又一座过江通道——望江隧道。密集的过江通道,正快速拉近钱江两岸的距离。
从河道自然宽度来看,黄埔江500米左右,而钱塘江的宽度几乎是黄埔江的两倍多。
如今,沿着两条江走一走,最大的直观感受是:钱塘江在变窄,而黄浦江在变宽。
显著的差异,体现的是两个长三角城市梳理滨水空间,相通的核心思维:以人为本,利用水脉,重新塑造和定义城市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黄浦江灯光秀。 新华社
黄浦江变“宽”
上海杨浦滨江,如今是邂逅的好地方。沿着黄浦江两岸的岸线漫步,除了绝美的江景,还有7个歇脚的党建服务驿站,陌生人在这里的交往变得自然而然。
在空间逼仄的上海城市核心区,杨浦滨江被称为是城市中新辟的一块“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城市空间。
拓展滨水公共空间,是上海梳理水脉的一条重要思路。
按照“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的定位,上海着力将黄浦江沿岸打造成“会客厅”。
有温度、可阅读的滨水空间。 新华社
曾经密布工厂、仓库、码头的黄浦江岸线从生产岸线转型成生活岸线。在贯通过程中,共有3500家企业撤出滨江岸线,沿江第一界面全部向市民开放,实现还江于民。
“黄浦江变宽了。”这是市民行走在此的感受,更是上海城市空间科学改造的一个范例,展示了上海这个超级城市的治理现代化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在城市空间艺术季上表示,黄浦江两岸45公里的贯通,表层上是一个公共休闲空间的打造,给市民、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和活动,使生活更加丰富。
更进一步的是,上海从绿地、水域到公共空间,从城市的内中心到黄浦江沿岸,实现整体上的相互渗透,从而展现一个更合理、更可持续的生态。
钱塘江两岸 天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摄
钱塘江变“窄”
与黄浦江的宽度相比,杭州钱塘江的这间城市“会客厅”,空间翻了一番。对于从西湖时代大步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杭州来说,钱塘江的空间距离,给会客厅的“装修”难度大大增加。
曾经有不少人担忧:“对于杭州这座精致的城市来说,把钱塘江作为一条城市内河,是不是太宽太大了些?”
随着2016年G20峰会召开,亚运会的即将到来,钱塘江两岸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和不断向上生长的天际线相比,原本相隔遥远的钱江两岸,距离似乎越来越近。
“过江去!”15日,钱塘江望江隧道开通,大大节省了钱江新城通往滨江的时间。
除了望江隧道,未来的几年里,钱塘江上还将建成博奥隧道、钱江二桥新桥等过江通道,未来钱塘江杭州市区段的过江通道数量将达到近30条,5分钟过江将成为现实。
这一数量和密度,与著名的跨江都市韩国首尔相近。同样选择了从汉江北岸的老城跨向江南发展的首尔,几乎每隔一公里,就有一条过江通道,使首尔用了相对较短的时间,就形成了跨江都市的城市格局。
杭州市的规划编制核心人员,还曾经考察过英国的泰晤士河,“从地理水文条件,以及同城市的关系来看,泰晤士河与钱塘江非常相似。”
泰晤士河的上游可以概括为以田园、大型郊野公园为主的“乡村段”,中游是集合了商业、文化、行政、金融、体育、文化、会展等内容的“城市段”,下游则是嵌入了绿色板块并流向出海口的“工业段”。
相对而言,钱塘江上游是以富阳、桐庐为主的城镇及乡村段,中游是杭州城市段,下游则包含大江东工业区并对接入海口。按照世界级滨水区域的规划,蜿蜒流转、形态丰富的钱塘江,将成为融生态、生产、生活三合一的城市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