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通过“温州市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
什么是“职工成长型社会”?顾名思义,就是要打造利于新时代产业工人成长的生态服务圈,更是建强“三支队伍”的具体抓手。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之一,温州近年来不断求“新”提“质”,如何打造一支与之匹配的劳动者大军,成为必思之问、必答之题。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由此应运而生,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那么,从个体成长到营造生态,温州将如何实践破题?
何以温州
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新时代,如何建设好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浙江乃至全国面临的课题。
温州市场活力旺盛,尤其以传统制造业闻名。据统计,温州市共有企业41万家,职工300万人左右。
“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温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胡长虹说,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要紧扣职工需求、凝聚多方合力,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推动、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温州有基础、有优势打造好这个生态系统。”温州大学教授、温州市决咨委委员张小燕认为,一方面,民营经济是温州最大特色。温州企业量大面广,近年来不断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急需一支高素养劳动者大军。另一方面,温州广大职工对于自身成长的意愿同样强烈。经问卷调查发现,温州职工对于“工资待遇的提升”最为关注,占比达到88.42%,其次是“更多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占比达45%。“在此背景下,温州更容易整合资源,形成政府、企业与职工间‘多向奔赴’,朝着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张小燕说。
实践破题
实际上,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设职工成长型社会,温州已经谋划许久。“起步不易,只能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温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为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四梁八柱”,2022年起,温州组织各路专家深入实地系统调研。
去年年中,温州市总工会提出《温州市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温州将高水平推动学习型、技能型、奋斗型、共享型、和谐型“五型社会”建设,实现广大职工学有所成、技有所升、干有所值、创有所获、心有所依。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县域职工成长型社会全覆盖,建成50个职工成长型镇街(园区)、100个职工成长型企业、300个职工成长型班组,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提档加码,温州提出,要将此创新举措作为建强“三支队伍”的抓手,打造温暖温馨的劳动者城市。
一窥全貌
去年,温州将4个县(市、区)、6个街镇(园区)、30家企业、16个班组列为首批试点示范单位。其中,瑞安作为省级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近日,瑞安高楼镇早春茶企业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该市劳模工匠团队组团上门针对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帮扶。工匠的一句点拨,或许就能帮助企业攻克生产难题。去年起,瑞安打造“劳模工匠助企服务”应用平台,分类组织12支劳模工匠志愿者服务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方面倾囊相授。
为培育更多土生土长、贴合本地产业需求的人才,试点建设以来,瑞安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8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74万人,累计发放职业培训补贴资金3000余万元,举办了22场职业技能大赛,引领2万名职工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不仅是当地政府、工会多措并举,当地企业更是激发出内生动力,创新亮点频发。为切好技能人才薪酬分配的“蛋糕”,华峰集团创新“八级”技工制,建立技能晋升与薪级配套制度,生产一线产业工人年收入最高可拿到100万元。该集团还打造“家文化”,投入6亿元新建1592套高档职工住房,职工日常慰问及困难帮扶每年支出超过100万元。
小试点折射出大转变。去年以来,温州通过试点推进,积极探索实践,打造温州劳模工匠馆,成立劳模工匠产业人才学院,研发“产业工人成长在线”平台,出台企业内训师温州标准,帮助262家企业、1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此外,还评选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0家,命名职工优秀创新成果70条、先进操作法60个,职工获专利194项,产生经济效益4.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