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工书屋”书评大赛开始以来,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浙工书屋将从中挑选出若干优秀书评,在“浙工之家”微信公众号上分享,并由专家进行点评。以下是第一期优质书评的专家点评。
1、《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书评人:范小巧 地区:杭州市西湖区
书评内容:
人生因砥砺而美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平时读书,感觉都是自个儿的事,捧一本好书,泡一杯绿茶,一晃半天过去了;这次读书,却是由党支部组织的事,大家一起阅读,一起感悟,一起分享,像是农村办喜事吃排场,感受的不仅是那种知识层面的收获,而且是那种触及灵魂的感觉。这本书即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段锤炼意志的岁月。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一种别无选择,是一种时代赏赐。不可否认,当今的中国能够以巨大的经济体量屹立于世界东方,离不开至今已经进入中年的那个群体,尤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那个知青群体,他们拥有当时最拔尖的学历,但是他们却尝尽当时最艰苦的滋味,为此他们懂得黎民苍生世间疾苦,懂得如何建设好一个发展中国家。那一段只有回首往事时才觉得弥足珍贵的知青岁月,让他们具备了引领中国走向富强的高贵品质,让他们既懂得国家的需要更懂得底层的现状,他们是最接地气的一代伟人。
青年时期的基层锻炼,能让人生更加丰满。我曾经在基层工作三年多,之后组织又派遣我到偏远乡镇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期间走遍每一条村道,熟悉每一户人家。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在一个陌生的农村基层工作,这点让我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感同身受。然而,我也深感自己的基层经历还太欠缺,如果今后组织仍有机会让我到基层挂职锻炼,我将义无反顾地到那最前沿,经历市场的摸爬滚打,发挥党员的旗帜形象。因为,只有基层的实践,才是人生成长的最佳捷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岁月,有时走着走着,会感觉到迷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激发了我勇往直前、永不懈怠的志气。七年的青春岁月,人生有几个七年?记得在农村乡镇工作时,身边个别人总是心浮气躁,仿佛农村乡镇舞台太小,于是便找着门路离开乡镇。我至今仍与还在乡镇工作的小梁保持微信联系,因为她在那个偏远的乡镇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党员,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执着。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本书是我们年轻人的职场指导手册,教导我们如何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安心工作,耐心工作;教导我们如何在外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导我们如何在“我要跳槽”、“我要高薪”的幻想中拉扯回现实来;教导我们如何抵得住诱惑,做好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我们不是反对“跳槽”和“高薪”,而是反对那种眼高手低和蜻蜓点水,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无法实现有效的积淀,终究是人生徒劳一场空。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成长来讲,经历很重要,历练很重要。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沉下身心、专心致志地把工作干好,才可能创造出结果。如果既不想吃苦,又想享受美食,所有的人生梦想都将无法实现。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尔奉尔禄,民脂民膏”的想法,以为一切的工资奖金都是自己应有的享受,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解决难题,甚至有些党员干部还不务正业,悄悄玩起了副业,这是心中没有实际、没有实事求是、没有群众的表现。读了这本书,我更加觉得一定要牢固树立“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的正确价值观、事业观,把务实有为作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自我,创新思路方法,克服自满情绪、懈怠心理,敢为人先、敢于争先,创造新成绩、积累新经验。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回想自己的工作经历,在基层工作的时间不过四年半。所幸的是,这四年半给了我很多的收获,培养了我“能吃苦”的品质。前一阶段,工作上连续遇到几样非常棘手的事,都可以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难度大、不可能”来概括。尤其是其中一件事,涉及到十五年前的资料收集,身边所有人都劝告我:“算了,基本上是找不到了。”而我没有抱怨,更没有人可以倾诉,有的只是在这本书精神鼓舞下的一种知难而进的傻劲。我带着几个同事,利用周末时间查阅每一箱档案资料,终于零星找出了一些资料,最终凑足了需要的档案。一位党员同事说:“你真是不怕苦,不怕累。”我笑答:“苦和累算什么?干出成绩才是王道。”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个人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最终成大器。党员干部只有经过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和苦事难事的历练,才能不断提高克难勇进的能力素质。越是最困难、最艰苦、最危难的工作,越能考验干部、成就干部。
Ø专家点评:感谢您的认真参与,从您写的书评,可以看出,您不但用心的看完了这本书,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苦难给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正如习近平所说,懂的什么叫做实际,什么叫做实事求是,您最后结合当下,结合自身,总结出我们要能摆脱浮躁,真正干一行,爱一行,人生
才能有收获,内心才能获得平和。读一本好的书,恰恰如此,他不能能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还能滋润我的心田,告诫我们反省的意义所在。
2、《小王子》
书评人:王云超 地区:宁波市北仑区大榭开发区
书评内容:
《小王子》书评
关于西藏,多数人都知道布达拉宫,却鲜少有人知道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关于信仰,多数人都听说过转神山、神湖,却不曾见识磕长头的虔诚,不曾体验修行的艰辛;关于誓愿,多数人都向往去西藏观赏风景,期望净化心灵,却鲜少有人选择留下来,“嫁”给这一方圣土。然而作者喜欢过这样一种生活:在纯蓝色的天空下沐浴阳光,品淳朴的门巴族酿制的黄酒,与藏族同胞一起过吉祥天母节、燃灯节……即使离开家乡,漂泊在路上,但灵魂有了寄托,便不会感到颠沛流离,因为,吾心安处即是家!
Ø专家点评:吾心安处即是家。在外漂泊了许久的小王子,最后选择让毒舌带他去他想去的地方,心中所想大概也是如此,面对繁华坦然处之,回归平淡亦泰然处之。
3、《羊脂球》
作者:夏殷翔 地区:杭州市上城区
书评内容:
《羊脂球》书评
精彩至极的讽刺短篇小说。职业为妓女的羊脂球,没有因为职业而卑微,她保持自己的尊严,屡次拒绝普鲁士军官的无理要求,反看那些贵族,自己没带食物,打算要羊脂球的食物,却故作姿态,假作清高,但肚子出卖了贵族们。言谈之中总觉得自己高于羊脂球,但面对敌军,他们就跟兔子一样乖巧,后来得知自己走不了是因为羊脂球的正直,那一段把众人讽刺得淋漓尽致,他们各显其能,目的是要羊脂球献身,仿佛说得女子生来便要做这个,等羊脂球做完后,众人得救了,便又换了一副清高的姿态。莫泊桑这真实的笔触,深谙人性,这不得不让人难过,但同时也不由得让人深思:如果是自己处在其中,又会如何?
优质的小说便是如此,它能抵达人性最深处,让我们看到人性的虚伪,羊脂球是神与人的结合,作为人她需要承受世俗的苦难,作为神,她有碾压一切世俗品格的灵魂。
4、《老人与海》
书评人:杨昕玥 地区:台州市椒江区
书评内容:
《老人与海》书评
“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让我心潮澎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眼前的文字像是有了生命,有了声音,它们呐喊着,如同那位老人——圣提亚哥,那苍老却又坚定的呐喊声。迟暮是一种什么状态?尤其是贫穷的老渔民的迟暮。我的脑海里,无数次地勾勒着圣提亚哥的形象:被海风吹乱甚至侵蚀的卷发、布满褶皱的沧桑脸庞、如枯树皮般粗糙坚硬的双手,这一切都在与“生命”一词渐行渐远。他只有一双眼睛是年轻的,是有一线生机的,似乎他的整个生命力都浓缩在了隐藏在耷拉眼皮之下的眼睛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被时间遗忘,却选择了对生活保持固有的信心。他选择出海,这从他的形象上看是荒唐的选择,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荒唐”。生命中鲜有意想外的瞬间,圣提亚哥却用自己的“荒唐”遇见了奇迹,他捕到了一条大得惊人的鱼,这条鱼,让他耗尽了几乎所有的体力。三天三夜的周旋和殊死搏斗啊,我想象不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只能庆幸在最后时刻上天终于将幸运的砝码加在了属于老人这边的天平上。不过这不是结束,在归途中大鱼终究被鲨鱼啃食,他带回的只是一条巨大的鱼骨和一条残破的小船。我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怀疑、不甘、伤感,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我的心中,虽然我知道,人在自然面前往往太过渺小;虽然我知道,即使努力后,也没有百分百的保证能成功,就如同耕耘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我仍为老人感到遗憾,这是一种本能,也是我个人对老人经历的凄美赞歌。圣提亚哥失败了,但在我心中,他永远是胜利者,他是一位凭失败而成功的人,因为,他能在一切失败后梦到狮子准备再次出海……他原谅了一切,原谅了一切推向他进入失败深渊的残忍。失败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无法接纳失败。我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失败后通常会郁郁寡欢,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对我虎视眈眈,都像是提醒着我的失败,我眼中前方的路则显得太过坎坷与崎岖。很多次,我都是被自己打败,很多次,我将困难放大许多倍,想太多的结果是不敢也不愿去尝试。读完《老人与海》我释然了,也为自己曾经的想法感到有些可笑。不必想前方的路会有什么,我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终有一天,成功之门会为我悄然开启。
和笔者一样,读《老人与海》同样也使我心潮澎湃,圣地亚哥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他是对生命的不甘,没有什么可以注定,人在多大年龄该做哪些事情,年龄老了就只能选择对生命妥协么?然后等着被吞噬,相反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存方法,最后证明一下自己,证明生命的意义,这是圣地亚哥的高贵之处,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体会一下来自圣地亚哥的精神,这样才能够拜托“未老先衰”的气质,和圣地亚哥一样,奋起前进。
5、《莺莺传》
书评人:袁英瑜 地区:杭州市江干区
书评内容:
《莺莺传》书评愿来生,你不再是‘碎’玉人
本书在年纪小些的时候,想读一本书,是因为一首诗。就像《莺莺传》。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清甜的意境总是很容易惊艳到十七八岁情窦初开的女孩子。在那时,所有对爱情的美好幻想,都为投射在墙角的那一抹花影而沉醉,于是把红豆摆成心形的样子痴笑。那个待月西厢的女主人公,一定会是很幸福的人吧,她所持有的爱情是多少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对方所具有的才华与痴心。她一定是个很浪漫的人吧,花间幽会,月下诉怀,任青涩的心事在风中宛转。恩......她还是个很大胆的人。
随着太多太多美好遐想的沉淀,终于挑了个温暖的日子,把陈放在书架角落里的《莺莺传》启封。但,有些人、事,从被纷积杂音触碰的一开始,就被迫褪下纯白的外衣,露出结局所注定的悲凉。如荷般,“不可亵玩焉”。
倒不是说故事本身没有一波三折、惊魂动魄。而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心心念念倾注的所有热血与憧憬,在读完书的那一刻,通通破碎。
估计也是从那时侯起,每每读到“山无陵,天地合”程度的男女主人公,便很刻意地不再去看结尾。就当:所有的爱情都有一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结局吧。
可,莺莺不是。
她被魂牵梦绕的心上人通知:“不祸害自身,就祸害别人”,她被拿走她全部的心上人当做阻碍仕途的物件丢弃。不,比物件还微不足道。难道,美好的承诺、女子的贞洁、初见的心动...就连...相思的真切......都是梦吗?“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或许薄情是大多数赶考的穷酸书生所共有的劣性,也或许痴心是大多数情深似海的妙龄少女所注定的牺牲。“自従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作为不顾一切反抗封建礼教却被抛弃的古代女子,莺莺值得同情。但她并不卑微。在负心人冠冕堂皇地要求以“长兄”之名拜访时,她用拒绝的方式守住了女儿家的最后一点尊严和高贵。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无论开场多么美妙,结局还是散了。眼前景是心中景,心中人却不再是眼前人。就像两颗看起来相互辉映的星星,在人类自以为的短暂交汇后,回到了各自的轨道上。“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唉!我多么真诚地希望这么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子能得到上天的眷顾,不与张生相爱啊!但,我又真切地知道:就算人生能有千百次轮回,她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便愿她的父亲能够多福长寿,一生庇护着女儿吧。毕竟,我坚信,看起来能吃人的封建礼教是不会真的“吃人”的。可,那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