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六一”节,在杭州工作的一位环卫工人的孩子代表,喜获工会捐助的助学款。记者周金友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职工需要的,必是工会“娘家人”心之所向、力之所及。
省工会十四大提出要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实力型工会,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在全力打造服务型工会中,浙江工会紧贴职工需求,目光精准地聚焦困难职工,多措并举地助力他们解困、脱困。各级工会尽其所能,擦亮“金秋助学”“春风行动”“爱心透析”等帮扶品牌,同时,各地各具特色的帮扶普惠项目遍地开花,为职工撑起了保护伞。
制度保障,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掉队
5年来,我省工会帮扶救助工作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浙江工会通过立法参与、政策制定、监督实施等途径,推动党政主导的帮扶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让困难职工群众的解困脱困、减困缓困,得到政府长期、根本性的保障。
一直以来,我省各级工会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督促企业为广大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引导和教育职工积极参加社会保险。2014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纳入保险范围。2014年11月1日起,全国第一部关于社会救助的地方法规——《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实施,困难职工群众可以获得政府的各种救助……
同时,省总工会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工会精准化帮扶工作的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在制度化运作下,据统计,我省目前全国级困难职工家庭户数,已由原来的7万户左右,减少至现在的7395户,实践着“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掉队”的目标。
品牌建设,打造“社会化”帮扶机制
全省各级工会以建档困难职工家庭为重点对象,深入推进帮扶品牌建设。
今年杭州“春风行动”首周就募集了2470万元!18年来,这个数字屡创新高。而对于杭州来说,“春风行动”早已不再是春节一次性救助慰问,而成为除社会保障网之外的又一张广覆盖、多层次的帮扶救助网络,并不断延伸: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实现了“春风常驻”;从“持证”困难家庭救助到见义勇为困难家庭救助、精神障碍患者困难家庭慰问、患两癌贫困妇女医疗援助,让更多人同沐春风;今年,又一春风帮扶项目被传化冠名,更多爱心企业助力让春风更劲……
而在湖州,工会和慈善总会共同发起的工会会员大病救助基金为患大病职工“雪中送炭”。这项基金主要用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中,救助因自付医药费较大造成生活困难的工会会员,帮其减轻医疗负担。自2015年底至今,已累计救助患大病职工117人次,发放救助金180万元。
5年来,全省工会在送温暖活动中共向30余万户困难职工家庭,发放了约5.7亿元送温暖款物;在“爱心透析”专项救助活动中,发放1900余万元,救助4241人次患肾病职工;在“金秋助学”活动中,发放1.8亿元,救助78000余人次困难职工和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在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中,使用近5000万元资金,培训150万人次职工,为27万人次职工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关爱延伸,让职工的期待都得到回应
让每个职工都能感受“娘家人”的温暖,让每份期待都能得到回应。全省各级工会因地制宜、各尽其能,帮扶职工成长。
2014年,全国首个为普通职工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蓝领通”,在宁波象山诞生。这张面向一线职工的贷款卡,无需年费,与普通信用贷款比,限额高、利率低,随需随贷,按月结息,一经推出就得到了职工们的积极回应。如今,象山已经有近3000名职工通过“蓝领通”实现了自己创业、装修、买车等心愿。而“蓝领通”也已在宁波、台州多地“结果”,让更多职工受益。
此外,“渴了喝杯水,累了歇歇脚”的“爱心驿站”为全省各地的户外工作者们遮风挡雨;嘉兴“美丽厂区”建设,为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了实践的载体;慈溪市总在全市开展职工食堂规范化建设,5大类24小项的评定标准只为职工吃好饭;舟山市总命名“星级职工宿舍”,引导、推动企业积极为职工“安家”……一点一滴,只为职工在“浙”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