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浙江台州天台县总工会通过党工联建、权益联保、关系联调、队伍联育、工资联商、公益联做,推动产业链企业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共同体,员工稳岗率保持97%以上,劳动争议同比下降30%以上。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党工组织联建。推行双轨链长制,在机械电子等上下游关联紧密的产业领域,以银轮股份等龙头企业为产业链长,牵头制定《产业链党工共建标准化指引》;针对工业用布等分散型产业,由行业协会担任区域链长,统筹制定《跨企业党工协作公约》。同步实施“驻企服务工程”,从党政机关选派108名业务骨干担任党工助企服务员,按产业链划分6个服务团,累计解决用工保障、劳动纠纷等难题143项。深化“红色领航”行动,打造“红色课堂”“工匠擂台”等品牌活动,联动开展党史联学、技能竞赛等28场次,形成“党工共建、链式协同”的治理新生态。
二是职工权益联保。构建“制度+载体+监督”三位一体体系。在制度保障方面,推行劳动合同“电子签约+集体协商”双轨模式,在线签约1.8万份。权益保障载体上,整合5家单位组建职工服务联盟,建成5个“职工服务e站”实现医疗互助、公益课堂、图书共享等6类资源共享。在监督执行中,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制定用工合规清单,开展产业链劳动法律用工体检30次,纠正违规用工行为13项,发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11封,规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用工合规,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三是劳动争议联调。整合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企业工会之家、工会驿站等服务阵地功能,线上线下发布和谐创建指导、用工风险诊断、矛盾纠纷调解等10项劳动关系综合服务事项清单。成立产业链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规范产业链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与仲裁、诉讼衔接流程。同时,设立“员工说事”“以案说法”讲堂,为产业链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法律服务。如2024年工业用布产业链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成功调解劳动争议12件,涉及金额126.3万元。
四是人才队伍联育。通过开展高校联育、技术骨干跨企业挂职、车间班组结对等方式,为链上企业“订单式”培养、输送各类人才。如打造机械电子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银轮商学院,建立产业人才共享信息库,向银申铝业等供应商企业输送高管14人,实现人才“平台储存、企业共用”,攻克产业链“卡脖子”难题28项,获得发明专利93项,创造收益10亿元。橡塑制品产业链在链上企业中推选优秀班组,签约结对“产业兄弟班组”13组,共同提高产业班组的管理水平和职工素质。
五是工资集体联商。在制度规范上,依据台州市《技能人才分配指引》和《行业性能级工资操作指引》,指导链上企业建立差异化、激励性的薪酬结构。在平台搭建方面,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工会、人社部门建立产业链工资集体协商平台,推动178家企业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探索通过协商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最低技能津贴,实现链上企业与职工互利共赢。如工业用布产业链通过工资集体协商,中级工普遍提薪8%,高级工普遍提薪13%;橡塑制品产业链通过集体协商确立技能比武竞赛激励、创新类奖项等人才奖励标准,增加了炼胶、硫化等通用工种计件报酬。
六是公益事业联做。由链长担任“公益发起人”,组织链上企业认领乡村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共富合作项目”,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链美誉度和整体价值。如工业用布行业协会引导产业链企业建立“共富工坊”17家,推动189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40余万元,农户人均年增收超4.5万元,实现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二)工作成效。
一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优化。产业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模式,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在创建过程中存在工作不平衡、创建资源不充足等问题,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赢,起到“1+1>2”的效果。
二是实现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提升。矛盾纠纷实现了一窗受理、统筹跟进,及时预警、化解链上企业劳动纠纷。截至目前,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91.89%。
三是实现企业职工发展成果共享。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薪酬待遇稳步提高,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94.37亿元,同比增长8.0%;职工平均薪酬同比增长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