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针对工会驿站建设运营中存在的投入成本高、维护不到位、参与能力弱、服务同质化等问题,平湖市总工会创新探索工会驿站“公益众筹+自治运营”新模式,引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由“管理变量”成为“治理增量”,实现工会驿站从“服务港湾”向“治理枢纽”“发展平台”的延伸。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全域共建,构建“服务圈”。坚持“众筹”理念,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探索“联建共运”建设运营模式。一方面,在依托职工服务中心等工会自有阵地开展服务站点建设基础上,与银行、电信、邮政等行业领域企业开展合作共建,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临街便民场所共享建设资源,推动站点服务区域最大化。另一方面,广泛发动公益慈善、爱心企业、沿街商铺、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认领工会驿站,提供爱心物资、开展日常服务,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目前,全市共建成“金平湖”职工服务驿站140家,实现城市核心区“15分钟服务圈”,其中共建服务站点占已建总量的82.7%。
二是温暖共享,铺就“共富路”。瞄准户外劳动者个性化需求,在统一规范提供休憩、纳凉、如厕、饮水、用药“5”类基本服务基础上,链接社会资源,丰富服务内涵,持续拓展思想引领、困难帮扶、权益维护、公益互助等“X”项特色服务,打造“一站一特色、一站一品牌”。如围绕助力稳岗就业,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在工会驿站植入零工服务职能,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并为灵活务工人员提供电商直播、家政育婴等职业技能培训。目前,“零工驿站”每日活跃企业用户达300家,归集岗位3100个,帮助2300名劳动者实现技能提升。
三是多元共治,争当“合伙人”。制定发布《“金平湖”职工服务驿站共治共享公约》,精心选聘一批责任心强、热心公益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近担任“驿·站长”,主动当好驿站管理员、民情收集员、公益传递员、安全宣传员,实现工会驿站“自我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流动性强、联系面广的职业优势,吸纳担任“城市治理合伙人”,组建“蓝精灵”“纵情向前”等志愿服务队,量身打造民意收集、安全巡查、纠纷化解、助老服务、义务宣传、文明监督六个角色,实现工会驿站服务凝聚与融入治理的“双向奔赴”。
四是齐抓共管,擦亮“金名片”。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推动工会驿站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实现站点服务迭代升级。探索工会驿站管理运维长效机制,坚持全总“六有”建设标准,建立星级培育、经费补助、明察暗访、动态调整等工作机制,确保“退出一批、新增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联建一批、示范一批”。同时,加强数据集成,打造“工享E家”数智工会平台,实时呈现工会驿站人流量、物资储备量、活动开展类型等数据,让驿站管理服务更精细化。
(二)工作成效
一是让城市更增添温度。通过“公益众筹”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工会驿站建设管理,有效破题“建管用”瓶颈,也让工会驿站成为点亮城市的“温暖坐标”。近年来,全市累计有403家爱心单位、184名热心市民捐赠物资129.7万元,2.23万人次主动参与工会驿站服务。
二是让服务更贴近需求。以“小切口”做实“大服务”,推动解决了技能提升、权益维护、就业帮扶等一大批户外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累计服务54.5万人次,在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切实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三是让融入更激发有为。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自发成立了23支职工志愿服务队,吸纳830名志愿者,在享受工会驿站服务的同时,实现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善美骑士”助老送餐项目被列为浙江省级志愿服务重点项目。
四是让工会更彰显担当。通过一系列机制保障,持续推进工会驿站扩面提质增效,让工会服务如影随形、触手可及,形成了一套工会服务劳动者的“平湖实践”。总商会大厦职工服务驿站等5家驿站获评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